找到相关内容862篇,用时3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略析敦煌文献中所见的念佛法门

    奉劝缘人勤念珠,念珠非有亦非无,非非实非来去,来去中间一物无。亦非有,亦非无,常思伺(持)念白毫珠;本无即有能,离有能无法界居。朝也念,夕也持,将行坐卧不曾离,为得如来真四句,不南不北不东西。常持...三辈九品都可以修习的念佛法门。善导的这一解说,后来为净土修习者所广泛采用,成为权威性的诠释。  除了观想念佛和称名念佛之外,还有一种实相念佛,谓观法身非有非中道实相之理。实相念佛的产生,当然更是在...

    张子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11270845.html
  • 庐山慧远的弥陀论

    の思想》,1992,页239~页240,参照《净土仏教の思想》二所收,讲谈社。  6. a念佛三昧,般舟经念佛章中说,多引梦为喩。梦是凡夫之境,惑之与解皆自涯已还理了若佛同梦中之所见,则是我之所...有无之际,可因缘而得也。(《大正藏》四五,页135下)  a. <阿毘昙心序>之「己性」「真性」的用语,是和「法相」的用语当作一组使用的,如同「寻相因之数、即有以悟无」所示,表示般若的性  ---...

    陈敏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542371087.html
  • 明末《物不迁论》的诤辩——异议者澄的佛学思想分析

    确定其指涉。因此,  镇澄在论证时,先就《大般若经》的「性」文句提出讨论是有必要  的。他于是还引《大般若经》另一句经文:「是诸法,不生不灭  」(注 20 ),认为相当于「不迁」的「宗」(注 ...僧肇的「不迁」义,是误取此种「相续常」,故于「义左  矣」(注 50 )!  至于「性」与「性真常」,他要如何处理呢?他答复是这样的  :《般若》荡相名「」。故说法无去来。谓求去来不可得,故非 ...

    江灿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542971094.html
  • 玄学思想与般若思想之交融

    心体虚妄不执,故言无耳」  (注18)。安澄引山门玄义云「……有,有形也。无,无像也  。有形不可无,无像不可有。而称色无者,但内止其心,不  外色」(注19)。此宗肯定万法之实在性,并说明诸法...假名而说实  」(注21)。是以,支公之即色义,乃即色是之意,以显  示诸法无自性。色虽为假名,但未否定色之存在,以说明实  ,此乃由知识论之立场,以解释性本无意。尤其所谓「  空有同状」、「...

    刘贵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44771158.html
  • 中观之诸法实相

    实现的。 依佛法说:共相约遍通一切法说,而它即是一一法的,也可说为自性。究极的、 遍一切一味的共相,即是法法如此而平等普遍的,不是可以局限为某一 法的。佛弟子真能于一法而悟入此平等性,即于...相中去深观而契会的 。性之所以是的,即由的缘起性,唯有缘起才能显出空寂性,这从别别事相 以见事理之法性,由一切现有以达毕竟性,比之「相与可」,是更深入了!   此有一大论题,即「此性深妙,以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3571295.html
  • 中国佛教理论思想发展史纲

    ,是一种假名。但是它不是全全假,而是非非假,从中道来认识这种假,就体现了假中为一,是名“三谛圆融”。在修行上,天台宗要求“一心三观”,即观...ldquo;化教”为三学之中的定慧二学,又进一步分成小乘的性教,讲习大乘“浅义”般若经典的教和体现大乘“深义”唯识学说的唯识圆教。&...

    黄夏年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3971301.html
  • 郑晓江:佛教之生死智慧与临终关怀

    这一点,佛法有“因缘生法,是名”《大智度论》卷6。的观念。人们在世间所经历和拥有的一切——财富、地位、情爱、关系,以及身体等等,都只是因缘和合,皆为转瞬即逝,犹如过眼云烟,人们决不应该执着不舍。一...仍然与人类诞生时期一样没有改变;人人都会患病,这也与人类的历史始终。  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而言,人类的许多恶疾被医学科学不断地攻克,但新的恶疾又不断地产生出来,最新的一个典型例子是“艾滋病”...

    郑晓江

    |世界佛教论坛论文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70373234.html
  • 万金川:《中观论颂·24.7》在解读上的几个问题(1)

    什公  的译文里作「汝今实不能知因缘,及知于义」,而在  《青目释》的长行「改写」或「翻译」,乃至「诠释」里,则  作「汝不解云何是,以何因缘说,亦不解义」;就中  「因缘」一词, 当...章第七诗颂以下而  至第十二诗颂,龙树其实表达的相当清楚,试看其中的第十一  - 二的两首诗颂即便可知︰  不能正观,钝根则自害,如不善咒术,不善捉毒蛇;  世尊知是法,甚深微妙,非钝根所及,是故...

    万金川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83473946.html
  • 学佛最初之决定

    ,开始总不离乎净三业观持咒可知矣。三曰相宗,其用意在分释诸相,引证到诸法一句。四曰禅宗,其下手处即直指根源,当下见性,为各宗之所究竟归止。 可见各宗无一不同此义趣,无不以安心为究竟...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若见诸相非,即见实相。此在一门深入,能起般若妙用,了达一切万有,本体平等,尽从缘生,此即实相。经云,实相者,即是非,以慧力谛观而之,曰见实相。 二十三问证三昧见实相后,是否即名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14375526.html
  • 四圣谛

    ,究竟不生,不生所以不灭,既是涅盘。 ㈠、涅盘: ⑴、涅盘之意义:涅盘是不生不灭之义。佛说涅盘是诸法实相,所谓“诸法,不生不灭。”实相既是真理,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诠释,唯有智者亲自证悟方知;故说:“...治嗔恚--于怨亲等观,慈心与乐,悲心除其苦。 因缘观--对治愚痴--观生死中唯有十二因缘,其中无我,无作者,无受者。 界分别观--对治我慢--观十八界各界有各自之法,无有一合之我。 数息观--对治散乱-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71976359.html